前言

旅途中带着一些问题上路,一些路上想通了,一些是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有答案的。
路上除了看了上面提到的《汽车构造》等书,还看了加缪的三本书,有机会可以结合哲学史说说我的理解。

决定把整个旅途文章集挂在网上的原因:
其实我向来有记印象笔记的习惯,只是以前想着不会把一些个人想法放到博客上, 因为个人想法既不是一些知识性文字对别人不是很有作用,又想着没有思考的多深,多有章法, 可是,我想要抓住哪怕一点点有意义的建议也好,那是弥足珍贵的,顺带的话可以帮到人那就更好了。

出发初衷

环游中国是我小时候的一个念想,时而冒出来,现在想着实现它。

旅途内心最大收获

在逛完黄龙五彩池驱车往成都方向那天,天下着绵密的雨,我在九红草原风光路上一个四川面馆上停下车,周围荒无人烟。 店里一位老奶奶,扫了眼,她店里不新,不过很整齐。 因为太冷(我只带了两件长袖,那天稍晚还下雪了),我说点了牛杂汤饭,看得出来她挺像做成这一单,奶奶说没饭,不过可以去别家借点,我坚持说吃,她说好。
然后上完汤,她屁颠屁颠的没带伞出去几分钟,回来的时候,身子湿湿的饭没有湿,她是用衣服挡住免得被雨淋湿了饭。
我确实太冷了,想吃一顿完整的香香的汤饭,接着跟她说,请问有酱油吗(用来蘸牛杂)。
然后,她小跑着去拿,她的脚步就像是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和欣喜的孩子跳步的结合,看着她的背影我鼻子酸了。

吃完饭行驶在九红草原风光路,我抽搐着哭了。 回过头来看,虽说这是一个实现小时候愿望的旅程,可这个理由我不完全能说服自己, 于是一路上我不断尝试找些意义或收获,比如,记录下各城市的特点、试图探寻建筑的历史等,未果。
到头来如果真要说得到了什么,我觉得我多了些社会责任感。如果在我完成了人生目标后还打算存在的话,我希望尽些绵薄力量去帮助一些人。

同时,旅途上看到小时候得小儿麻痹行走畸形依然热情四射的拉萨大叔,乐观的柴达木盆地少年等萍水相逢的人,他们物质上是相对匮乏的,可是他们很快乐。 而(数据显示)幸福感相对低的一线城市人,我们物质是充足的,我们是可以吃得饱饭的,使我们不开心的是什么车子房子穿的是什么戴的是什么等等。 我个人以为,使城市人不幸福的是两个词--“比较”和“计较”。我自己越来越觉得人生同一时间就专注两三人生目标,其他东西简单就好。比如,我自己现在穿衣服都是基本款了事了。

关于反思

近两年,关于“反思的太多是不是不好”的疑问,我时不时想起。
记得大学时一位学姐的个性签名是:写检讨是最没用的事情了。

我是个经常反思(甚至自我否定)的人,这样会使得自己很痛苦,并且有时不能释怀。 可是,我认为人不能反思太多,反思太多连自我都怀疑(掉进旋涡),因为目前所有事情,没有绝对对与错,看怎么做而已。 反思过多会丢掉自信的(需要对自己做的事有自信心)。
我记得中国一位篮球教练说过类似的话,战术本身没有好与坏,球员根据我制定的战术 去努力训练去尽力执行,就是好的战术。

这次,我发现,反思是有存在人性的黑暗点的。

比如:假如你是个想减肥又没毅力的胖子,你的脑子会有这样的反思攻防:
你问:为什么不考虑运动,去跑步一下呢?
答:最近没有时间。
问:跑步不要多少时间呀,十到二十分钟就行。
答:嗯,而且我又没跑步的鞋子。
问:买一双不就好了,不贵的?
答:好吧,我考虑考虑(或者是,最近开销大,不买)
有没有发现,自我鼓励或者鼓励别人,和反思批判自我贬低一样也是同样按图索骥的问这些问题(使自己合理化)。

所以,反思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虽然我要求自己要宽容、平和、凡事以为己任,但关键是还要拿捏住平衡,自己的准则和发问的方式。 结论是,做事情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看待事情的标准,看清自己拥有的。真正做的时候始终怀着自信。 还有,如Ray Dalio说的,痛苦没啥,关键是如何克服,知道如何面对痛苦面对未知,当千辛万苦迈过去了人就进步了。

关于摄影的意义

我有一些摄影装备,曾也和别人到处摄,我喜欢扫街。
后来一天我发现,摄影是侵入式的、捕捉式的、是不作为的。直到我有点了解"一期一会",我更迷惘了。

什么是一期一会? 很多人认为是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其实不然,人生于世,每一念都是一期一会。珍惜也好留恋也好浪费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
若果我们处处留恋,岂不是执念太深。

一期一会,当想到时,就要忘记它。面对久未相见的亲友,一起聚餐,就不要想起要珍惜眼前聚首的缘分,
而是自然而然,尽情活在当下,爱就尽情去爱,尽兴而归就好。

经过这次旅途,我开始清晰了,我觉得拍不拍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尽情感受当下,
回到了我最初东山口扫街的感受,我是因为拍到一副好照片而欣喜,我是因为那时那位老爷爷说的历史而欣喜。 而不是为了留恋而拍。

城市·思

文化之于城市发展是否必要

直到逛西安回民街后,想到的问题。

对比起深圳,我认为深圳的文化积淀稍显薄弱的。(有意思的是,文化沙漠的百度百科词条里,挂了一张深圳地王大厦的照片)。
可是深圳是中国一线城市,想到这里,我隐隐觉得,文化与发展没关系吧?

接着,要解答这个问题,我试图先定义文化,这里节选百度百科:

文化(汉语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教育、科学、艺术皆属广义的文化,而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实际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非常困难。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百度百科的定义说,科学、教育也属于广义的文化。想了想确实,再者,当人在组织和参加经济活动时产生的, 无论是企业文化、公司文化,还是金钱至上,业绩驱动等等(工作生活方式也好,价值观念也好),皆可算作文化。
这是伴随经济产生的。

所以,文化之于城市发展不是是否必要,而是,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一定是存在的。 弄清文化概念后,我发现,事实上我关注的是传统文化(文化积淀)之于城市发展是否必要。

换个角度说,城市发展能否只有当下文化和外国文化呢?
我认为,不能。

  1. 如果只取外国文化,文化是需要内化的,举例说下,比如穿西装,同样的西装礼仪西装穿搭指南,外国人那样穿西装适合, 中国人照搬别人的穿搭是不行的,需要根据我们本身的礼仪,肤色,身材,轮廓特点不同等,去做内化,搭配不一样的西装(剪裁、颜色、样式), 穿起来才好看。内化不能只取当下文化,因为当下文化的养料是不足的。
  2. 文化培养了人对于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唯外国文化是用,不内化会破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
  3. 看了下数据2017年美国文化娱乐产业产值60016亿美元,占GDP比重31%,2017年我国文化与娱乐产业产值5091亿美元,占GDP比重4.16%。 这说明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同样的不能只取外国文化和当下文化,要做到内化,需要深挖和发展自身文化。 (btw,我个人感觉我国文化产业还有不少发展空间,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今天,说不定投身文化产业是个好选择。同时,也要求我们社会和政府对文化发展(探寻边界)提高一些宽容度。)

途中空想了很久得出如此结论,然我对于城市发展的理解薄弱,这里仅做记录。

一些杂谈

对于路过的每个大城市的,我是有按照衣食住行、地理环境、人口、市容市貌、基础建设做印象笔记的。
近来看了一些分析区域发展的大佬的文章,深感自身水平粗浅。再者,由于停留时间有限,难免有偏见。 所以,不列在此了。下面只说说零星见闻。

走过多个省会城市,我发现省会城市的其中一个共性,就是塞车。 联系到我时不时会走的佛山与深圳中间的公路和之前看到东京的地铁构建的文章。 我觉得,在进入城市化晚期的我国的城市圈,需要加强搭建有效的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系统。

多说一点,每到一个省会城市,我都尽量抽时间体验该城市的公共交通(有地铁则坐地铁没地铁则坐公交), 我觉得公交的用户体验相差无几,地铁体验一言难尽,手机扫码是都支持了,可是都没做使用指引,然后有些是用微信扫码,有些是支付宝, 更麻烦是有些城市(比如,上海)要安装个新App花个十分钟认证才能使用,五花八门。
高速付费方面,我走过的全国基本上都支持微信、支付宝付费,而华东几个市(上海、苏州等)仅支持支付宝付费,听他们高速服务员说,微信支付2020年底支持。

我觉得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待提高(虽则国家说全面脱贫了,可我认为”贫“是一个相对的字眼,不好说)。
开车素质有待提高,在西藏,我看到的是,开车视红灯为无物。在上海,多次发生车子和我平行行驶硬切线过来,逼我减速。在青海,甘肃,陕西等地也是。

然后,在拉萨排队进布达拉宫,两个藏族年轻人,跨栏插队到我面前,我挡住不让他们插队,并严肃地说,兄弟能不能排下队。 他们停顿了一分钟,还是硬挤过我一直走到队伍的最前面。在对他们感到怒气的同时,令我最惊讶的是,我前面队伍接近一百号人,有一家几口的家庭,有情侣等林林种种的游人, 视若无睹,无一人喝止这两人。这反映了我们文化里的一些大事化小之类的中庸思想?还是?我至今想不通。换个角度看,不表态就等于默许这种行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声明下,我途中遇到的大多是乐天的善意友善的藏族人。

藏族人对自己文化有不错的认同感,他们文化保留很好。同时他们会热情回答你问题,并且我还遇到一户草原上的藏族人家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喝了茶。 走进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连加油站、公交站等都以藏族的特色而建。藏族典型的建筑特点,碉楼模样,四四方方的,白刷刷的墙从地上到楼顶稍微呈斜向上,窗户是枪口檐, 窗框上沿会附上藏族特有彩绘。

人生的意义

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