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笔记

许多平面部署,达到一城一市,小道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析。

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地探讨其工程艺术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 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史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 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边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特征

列举主要特征

一 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1. 以木材料为主
  2. 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架构制”。
    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架构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
  1. 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量度单位

斗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藉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解读】斗拱构造及种类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百度文库
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鸱尾|百度百科
知乎|斗拱的种类和做法都是怎样的?哪里可以学到这些专业知识?或哪些相关书籍?

  1. 外部轮廓之特异 1)翼展之屋顶部分
    2)崇厚阶基之衬托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4)院落之组织
    凡是主要建筑必有其附属建筑物。
    5)彩色之施用
    6)绝对匀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7)用石方法之失败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长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两个原因: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2)垫灰之恶劣。 古希腊、罗马均对此有了解,罗马工程师更进而演化出混凝土。

二 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1. 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有以下结果:
    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
  2. 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3. 着重部署之规制
    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
  4. 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
虽一些遗址确经认定,尚有待考古学家挖掘,尚无实物可考。
二、两汉时期
现存真正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其他为间接材料。
三、魏晋南北朝(宫苑220至590年)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至906年)
遗存至今着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
六、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至1912年)
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至清末,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 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各种原因,而欧式之风大盛。
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由于背景、传统、地域等因素,最终会自成一家。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我国关于营造之术书极少,宋清两朝,各刊官书一部,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方面极重要资料。

足见这两本书的重要性。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三章 两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五章 隋唐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七章 元、明、清

总结

本书以类文言文和文言文写成,读起来需要花些力气。不过,梁思成先生写的很简明,字字珠玑。

本书第一章,总览了中国建筑史的发展,从建筑思想、建筑材料等进行阐述,涉及多方面(历史、文化、思想、政治等)。同时也对古时候建筑发展原理做了思考。

第二到七章,结合众多古籍和实物两方面,阐述各时期各样建筑的发展和特征。很严谨。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优秀的夯实的博大精深的著作。

当以后对不同古代建筑类型产生各类好奇和疑问时,可结合两本官书和书中介绍实物,做更深一层的研究。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